小院产生大效益:白城市庭院经济助脱贫
“一亩园,十亩田”,农民房前屋后的园子地,过去都是农民种菜养猪、生产自家口粮的地方。在吉林省白城市,小庭院里有了大产出,一条顶层设计、订单先行、品牌拉动的产业链条成为“家门口脱贫”的新模式。
白城市位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贫困地区,下辖三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这里过去环境恶劣,土地贫瘠,粮食产量只有吉林省中部地区的一半,但几乎每家都有几分地的大院。如何让贫困户不等不靠、自食其力地在家门口致富?当地就在庭院里做起了文章。
白城市庭院里种植的不是常见的大田作物,而是投资少、见效快、管理方便的经济作物,效益往往比大田作物高出1倍以上。2017年,政府通过补贴引导贫困户种植经济作物,2年下来,庭院经济的种植面积翻了一番。现在引导农民的不再是补贴,而是利润、订单和市场。
镇赉县格力吐村的贫困户张振涛已经好多年没这么用心“伺候”过园子了,今年初开始已经垫20车土、施了农家肥、浇了三遍水,因为园子里种的不是自家口粮,而是签了订单的4000棵红辣椒。他每天早晚在园子里除草浇水,还要防止老鼠啃咬。辛苦付出是值得的,年底张振涛把红彤彤的辣椒卖给村里新建的冷库,赚了3600多元钱。老伴王桂玲在冷库打工,掰辣椒把儿,还赚了3000多元钱。
冷库经理庞海艳介绍,村民在自家园子种的辣椒没有化肥农药,照顾得格外精细,由于品质优良,已经出口到韩国市场。
“侠姐,有没有豆角了,再给我送十斤!”在白城市金祥乡新建村村民赵会侠的微信群里,城里的“回头客”问个不停。半年前,她还为豆角销路一筹莫展。
今年初,全村200多户农民在庭院里栽种豆角,委托在村里开超市的赵会侠做经纪人。8月份豆角收获时,赵会侠用面包车拉了1000斤,在蔬菜批发市场蹲了两天两夜都没卖完,只能低价批发给菜贩子。
没品牌,人参也当萝卜卖。乡党委书记于立涛建议她注册商标,此后“侠姐牌豆角”就出现在白城市的各个市场。“没农药化肥,自家园子产的笨豆角”成了最佳卖点。通过电商平台,她的豆角远销到南方。赵会侠还建立微信群做起了订购。目前,10多万斤豆角销售一空,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多元。
庭院经济有了规模和品牌,下一步就是打造产业链。今年,金祥达酱菜厂收购了富强村种植的5万斤大蒜,腌制成甜蒜销售。记者走进村里新建的厂房,里面摆满了制作酱菜的大缸。酱菜厂经理高淑侠介绍,富强村以前是远近闻名的酱菜之乡,家家户户都会腌几坛酱菜。他们根据这一当地传统,将大蒜加工腌制后包装销售。目前不仅在线下热销,还在抖音快手上卖得火热。
“从种植加工到生产销售,市场在哪里,我们就去哪里,只有抓住了市场,才能实现持续脱贫。”高淑侠说。
“我拍的万寿菊开花,收到了几百个赞!”大安市红旗村村民张凤琴说。今年8月份,她家庭院里开满了金黄色的万寿菊,她发火山小视频。这些菊花不仅可以观赏,还是生产工业色素的原料。花开季节,工厂的卡车开进村里上门收花朵。村民们小心摘下,4毛钱一斤卖走。到10月,一共能采卖9茬菊花。
记者采访发现,很多村屯的庭院经济都有政府引导和规划。白城市金祥乡乡长侯蕴杰说,从前庭院经济是村民自发开展的,小、散、杂特征明显,不成体系,也无法形成持续效益。为此,政府加强了顶层设计,将一家一户的庭院种植向规模化、订单化、品牌化、产业化的方向引领。
据统计,2019年,白城市共发展庭院经济21.83万户、面积20.75万亩,户均收入1500元以上。
本文来自:孝感日报 免责声明:安陆信息网(www.anlu58.com)转载第三方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